- 郑兆来;
在规模化养猪场选址时,应该综合考虑征地成本、土地承载力、基础配套、周围环境等因素,选取最适宜的场址,控制投资成本,使养殖效益最大化。笔者对相关选址策略进行介绍。
2020年11期 No.465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葛超;王长美;
红山森林动物园高淳湿地动物研究中心灵长动物展示区于2016年建成使用。笔者所在团队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动物饲养要求,对部分结构进行了整改或功能完善。本文结合该展示区的建设布局及使用效果,分析其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进而提出动物场馆的设计理念和建设要求,供其他动物园建设者参考。
2020年11期 No.465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沈华;解生彬;任义军;安玉亭;
笔者对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野生麋鹿种群进行了定期监测。冬季因野外可食性植物缺乏,野生麋鹿经常跑进农田采食农作物,引发多起农户向保护区索赔经济损失的事件。为解决这一矛盾,保护区管理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周边社区走访,掌握实际情况,探索采取一系列综合性联防联保措施,解决了野生麋鹿放养与周边农户种植难的矛盾,使人与野生麋鹿和谐共生。
2020年11期 No.46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云钦;
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于1994年引进小熊猫进行人工饲养,小熊猫的种群数量稳定增加。为了提高小熊猫种群的丰富度和杂合度,需引进一批新的小熊猫。笔者介绍了小熊猫运输到达前后的准备工作及适应期的饲养管理注意事项,帮助小熊猫成功渡过适应期。
2020年11期 No.465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赵军培;冯海兵;
支原体又叫霉形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无细胞壁,能自我繁殖。目前,危害养鸡业最常见的支原体是鸡毒支原体(又称败血支原体,简称MG)和滑液囊支原体(MS),临床上以鸡毒支原体感染最为多见,危害也更为严重。近两年,昌平区管辖范围内某养殖场鸡只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鸡毒支原体继发大肠杆菌感染。笔者记录了此次诊断过程,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养殖者进行疫病诊断,减少经济损失。
2020年11期 No.46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蒋彩霞;蒋锁俊;
为了验证《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范》(T/CVMA 1-2018)在江苏省鸡场的实际应用效果,笔者以某地方品种鸡为试验对象,使用ELISA检测ALV-p27抗原,淘汰阳性鸡,持续多代降低种群阳性率,再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继续净化。选择江苏省某地方品种鸡2346羽,经过1个世代的净化,第2世代23周龄鸡群各种样本抗原阳性率均明显下降,禽ALV感染情况大幅改善,净化效果明显。23周龄泄殖腔棉拭子ALV-p27抗原阳性率由25.92%降为5.61%,下降了20.31个百分点;血清ALV-A/B亚群抗体阳性率由11.54%降为6.53%,下降了5.01个百分点;血清ALV-J亚群抗体由14.84%降为7.54%,下降了7.30个百分点;ALV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6.36%降为3.85%,下降了32.51个百分点。
2020年11期 No.46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赵庭娟;
随着奶牛产奶量的增加和体型的增大,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尤其是高产的青年奶牛,其发病的高峰期通常在产后8 d左右,导致奶牛养殖企业经济损失惨重,已经成为困扰全球奶牛业的难题。笔者调查了福建省南平市某大型牧场从2018年1月-2019年8月奶牛真胃移位的发病情况。该牧场奶牛的真胃移位发病率分别为3.2%和4.7%。真胃移位发生的原因与怀孕胎次、饲喂管理、精饲料水平、犊牛性别、犊牛出生体重有关。例如:真胃移位主要发生在第1胎、第2胎和第3胎;产后25 d内真胃移位的发生率较高,而25 d后的真胃移位发生率较低。最后,笔者总结分享了该病的发病病因、临床症状、手术治疗和预防措施。
2020年11期 No.465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袁翠莲;袁翠霞;陈红;景书灏;徐春志;杨峰;刘艳;张海;杨源;
为了了解贵阳市羊场口蹄疫与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笔者从贵阳市7个区(市、县)的18个羊场采集390份血清样本和45份O-P液样本,分别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结果表明,羊群中FMD的免疫抗体保护率较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70%)。采集O-P液经实时荧光RT-PCR方法监测,结果均未出现扩增曲线和CT值,病毒核酸阳性率均为0%。但是FMD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为4.1%,不排除羊群中存在隐性感染可能。布氏杆菌病检测调查结果羊布氏菌病阳性率为3.85%,表明羊群中存在感染的情况。
2020年11期 No.465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更却江才;
牦牛包虫病是放牧地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通常与一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地理条件、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在牦牛多种传染性疾病当中,脑包虫病是威胁较为严重的一种。该病不但会影响牦牛的正常生长发育,有时还会威胁到广大养殖者和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0年11期 No.465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曹阳;杨景晁;翟桂玉;姜慧新;柏杉杉;王兆凤;柴士名;
为了研究微量元素螯合物对鸡的促生长效果,笔者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出一系列技术参数,以期弥补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现代肉鸡生产和现代肉鸡营养技术体系发展完善提供数据。
2020年11期 No.465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马忠杰;彭婉婉;许贵善;冯昕炜;王彦;高帆;孙晓旭;
为了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葡萄籽对多浪羊血液理化指标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笔者选择15只健康、1.5岁左右、平均体重41.0±1.0 kg的多浪羊羯羊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添加0%(D1组)、4%(D2组)、8%(D3组)、12%(D4组)和16%(D5组)葡萄籽的全混合日粮,测定实验羊血液理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D5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另外4组(P<0.05);D4、D5组总蛋白显著高于D1组(P<0.05);D4、D5组肌酐显著高于D1组(P<0.05);D5组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D1组;抗氧化性指标随着日粮中葡萄籽比例增加呈上升趋势,D5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D5组显著高于D1、D2组(P<0.05)。可见,日粮中添加12%~16%葡萄籽,实验羊机体抗氧化能力得以提升,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已达正常绵羊相应指标上限,存在发生炎症的风险。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将多浪羊日粮中葡萄籽的添加比例控制在12%以下。
2020年11期 No.46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晓蕾;
益生元是一种无残留、无污染、性能稳定的抗生素代替物,可以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增强免疫力、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在饲料、食品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益生元的概念、特点、分类、功效以及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
2020年11期 No.465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于如瑾;王浩;李荣;
羊链球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嗓喉病,以下颌淋巴结和咽喉肿胀为主要特征。羊链球菌病的发生流行,通常与羊群的抵抗力降低有很大联系。当羊群身体抵抗能力较强时,大多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当羊群的身体抵抗力下降之后,链球菌就会趁机繁殖产生毒素,从而引发严重的临床症状,造成死亡,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020年11期 No.465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罗永萍;
羊口疮又被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羊口疮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该类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的特点,虽然死亡率较低,但是会严重影响羊群的正常采食休息和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很容易和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造成复杂的临床表现,引发死亡,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由于羊口疮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防范不及时还很容易造成病毒向人群传播蔓延。所以,需要我们掌握该类疾病的具体流行特点,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笔者介绍了羊口疮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治措施,以期引导养殖者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
2020年11期 No.465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吉谢卓玛;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致病性巴氏杆菌侵染所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又被称为牛肿脖子病,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划分为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等几种。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发病过程短的特点,发生之后,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防控,很容易造成死亡,给养殖场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介绍了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地防治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保证牦牛养殖安全有一定帮助。
2020年11期 No.465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原;牛洁;张磊;
近年来,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牛奶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在规模化集约化奶牛养殖产业发展大背景下,我国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养殖规模较小,养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管是在技术应用还是饲养管理方面都存在诸多误区,奶牛的生产效率较低。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提高奶牛养殖效果的技术措施和注意事项,希望能为养殖者提供帮助。
2020年11期 No.465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铸;吴锦波;银宝西;何世明;雷学川;马莉;马旭锐;王泰;兰英花;
为了研究不同饲养方式下黑水色湾藏猪肌肉矿物质含量,笔者采用放牧、半舍饲和舍饲方式饲养黑水色湾藏猪12个月,而后屠宰取样,检测常见的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舍饲组猪肉中P和Mg 2种元素含量均高于放牧组,且差异显著(P<0.05);3种养殖模式下其余各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P、Mg、Zn 3种元素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3种饲养方式的藏猪肉中均未检出As、Pb、Hg、Cd、Cr几种重金属元素。
2020年11期 No.46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复江;
奶业振兴是我国畜牧业的重点。笔者依据中卫市奶业现状,提出"强基地、优结构、提质量、育龙头、促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思考通过健全产业链、完善生态链、强化技术链、拓宽资金链、落实政策链等路径和举措,促进奶牛养殖标准化,实现到2025年全市奶牛存栏量20万头、产值200亿元以上,达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助力宁夏乡村振兴和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2020年11期 No.465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侯桂芳;
基层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基层官方兽医需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其行为具有权威性。基层官方兽医必须熟练掌握动物、动物产品检疫技能以及出具检疫合格证明相关政策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工作。目前,基层官方兽医能力提升培训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020年11期 No.465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倩;曾德彬;
笔者分析了巴中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振兴当地肉牛产业的建议。
2020年11期 No.465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杨霞;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总面积2729 km2,共辖7个镇7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临泽是传统的灌耕农业区,全县农作物面积稳定在3.4万hm2左右,其中人工种草面积1.15万hm2,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90万t左右,为牛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近年来,临泽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抢抓草原补奖和退耕还草等政策机遇,稳步推进"粮改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生产,积极推广秸秆饲草机械化收获加工、饲料化加工利用等技术,逐步形成多途径、多层次的秸秆饲草高效转化利用格局,为推动全县牛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0年11期 No.465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